
尊重个人发展,寻求共同进步
2017-11-10 11:03:37.0 作者:159zx
物理教研组组长 刘丹
物理教研组是一个年轻的教研组,平均年龄34岁。组内有高级教师3名、一级教师2名、二级教师5名、还有1名新入职的90后教师。11人中有区骨干教师4人。我们像一个大家庭,工作中积极向上、严谨求实,生活中互帮互学,促进了教师的个人发展。在学校提出的“追求卓越,共同发展”的共同愿景的引领下,加强针对性的学习,反思和改变心智模式,在实现自我的工作规划的同时共同提高。
共同愿景聚人心:
在创建学习型教研组中,物理组经过讨论形成自己的愿景:在个人发展的基础上寻求共同进步。我们有集体的学习,有凝心聚力的研讨,有共同的专业爱好,也有个人喜欢的业余文体活动。
专家的引领对中学教学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三个一”专家讲座活动中我们请来了教研中心的常青、王树明两位专家就“新考试形式下的物理教学”为物理组老师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我们还请来了资深物理教师林萍华老师为我们进行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的讲座。专家对工作的指导,使老师们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方向更加明确。
学校倡导“开放、自主、互动”的活力教育,我们教研组追求“激发兴趣,设疑导学,合作互动”的教学方式,也时常以“控制讲欲,学会示弱”来鞭策自己。为此老师们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一起进行了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设计”、“通过设疑提高课堂实效性” 等专题的学习和研讨。
在平时的教学备课中,老师经常会查阅教参,从中获得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入的认识。近几年中高考的内容有很多是课本内容的深入挖掘,作为教师首先要研读教材。在研读过程中为了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很多老师都找出了大学教材重新学习(如:流体力学、普通物理学、电磁学等)。学习后还会互相交流学习体会和对问题的认识。
除了参加教研活动以外,还坚持每周一次的备研组活动,在备研活动中同年级教师统一教学进度,分析教学难点和解决方案;并将教学中的问题提出,共同协商解决;其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针对下一教学环节的内容研究学生的情况,研究学生的前知识背景,认知状况。力求找到使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最佳教学方法。
近几年交互式白板的使用大大增加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组多名教师参加了市级《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环境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物理组老师率先垂范,有三名教师在“交互式白板教学”区级公开课的评比中获奖。其中两节被评为国家级优秀课例一等奖。
走出校门向他人学习也是学校倡导学习方式,近年来我们与35中开展了同题研究课的听课工作,同年级的老师相互听课、评课研讨教学中的问题。上学期物理组还组织高中三个年级的备研组老师参加了师大实验中学相应年级的备研组活动。实验中学严谨的教学风气,使老师们受益匪浅。
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使物理组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转化教学方式。将个人愿景与学校团队的共同愿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深度汇谈促提高:
物理组的良好传统就是传、帮、带。年轻教师有朝气,思维灵活,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但他们教学经验有少许不足。师傅带徒弟的方法无疑是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的最佳途径。我们会为刚入职的年轻教师安排一位有经验教师作为师傅,建立师徒关系。他们一起备课,相互听课,共同研究教材和分析每一个教学重难点,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师徒间的深度汇谈不仅提高了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老教师也汲取了年轻教师新的观念、新的思想、好的方法。年轻教师与学生共同语言多,更具有亲和力,他们对学生有更多的理解。在与年轻教师的合作中,老教师也能从他们身上看到物理组的希望,这是共同提高的过程。近几年来物理组有两名新入职教师,他们的到来为物理组增添了新的活力,通过老教师的言传身教使两名青年教师都很快的成长起来。
科学思考共发展:
在学校统一布置下,教研组内每位教师设计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培养科学的思维模式,实现了团队绩效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效益。如在学习了实验中学学案导学模式后,各位老师吸收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经验,认真研究适合本校各年级应用的学案,逐步教会学生学习。还在学习中发挥自身优势,逐步探索着自己的教学方式,使近几年中考,高考物理成绩一直领先于其它学科。
老师们不仅自己努力,特别是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并经常将好的经验在组内进行分享,使每个人的教学效果获得最大发挥。高三李东平老师在关注学生成长的同时更加关注如何使学生获取更好的成绩,在课上针对不同程度的问题,根据不同特点的学生提问,力争做到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上获取最大的收获;陈绍辉老师在实验教学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经常将学生难懂的问题设计成实验,用直观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这启发高二张京坤老师,进行实验同步教学课,将物理学科的实验探究思想渗透在平时教学中。高一刘丹和赵彦鹏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同伴互助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讲解,既提升了程度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迫使成绩落后的同学行动起来,使各个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初中王壮志、陈强老师根据初中学生构成特点,将高中的同伴互助、按学生特点回答问题等方法移植到初三复习课堂,结合分层教学使更多学生获得较快的提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仅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在“三个一”的活动中,初二年级学生制作“物理小报”进行展示;高一年级的“我所了解的地球”的学生讲座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的开展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到物理知识在科技和生活上的广泛应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搭建舞台为超越:
学校提出了“培养自信心,激发内驱力”的口号。在教研组建设中努力为教师搭建平台,实现超越自我。
2012年接到“西城杯”出课通知,物理组推选陈强老师承担此任务。当时他的孩子还小,正值妻子身体不好。他有些犹豫,担心没有精力完成好这一工作。在准备过程中他克服困难,组里老师同心协力帮助,顺利完成了出课任务,该课荣获了当年“西城杯”课例一等奖。他在学校表彰会上发言,真诚感谢组内教师对自己的帮助,做课提高了自我。
张京坤老师是一位教育教学双肩挑的中年教师。去年她的甲状腺出现了问题,又逢河北老家的父亲生病,家中还有一个上小学的女儿需要照顾,在接到父亲病危通知的情况下,她一面担心父亲的病情一面担心学校的工作。组里老师看出来她的担心,大家边安慰她,边与她爱人商量孩子的照顾问题,边积极申请为她带课。让她安心地回老家的照顾父亲。当她父亲的病情稳定后,她及时返京,组内教师协助她找材料,共研究,准备“行知杯”评优课,最终她获得评优课优胜奖。
区物理教研室开办了实验教学的培训班,我组推荐几位业务强的教师参加。陈绍辉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学习,研讨。并率先将新的思想和方法应用到教学中。他设计了“非纯电阻电路演示”的实验。组里老师与他一同设计、制作、实验、研究。最终,在实验探究课的比赛中他脱颖而出,荣获北京市实验创新比赛一等奖。
2012年学校申请承办区级物理开放日的活动。开放日的承办既是对学校的考验也是对物理教研组组长我的考验。因为这一活动是学校近十几年来的第一次,也是物理教研组的突破。物理组的所有老师都行动起来,虽然没有经验可借鉴,但大家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有条不紊。开放日中每个年级推出的公开课均受到听课老师的肯定,这一活动也促进了物理教研组的建设。
研讨碰撞共进步:
改善心智模式,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是教研组建设的基石。在新课程形势下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将新教学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中是我们组的中心工作。我们结合学情进行学习分析,不仅仅是同年级教师的交流,不同年级的老师也参与。大家一起研讨问题,在思维的碰撞中获得了问题的解决,在问题解决的同时也加深了教研组成员间的友谊。使物理教研组与个人都获得不断地提高与发展。
物理组所开公开课都是全员参与,每位老师都会听试讲,认真评课,在评课中会毫无保留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介绍自己对课的看法。无论是出课人还是听课人都会在这一过程中有所收获,近几年我组有多节公开课获奖。我们坚信,虽然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但一起走会走得更远。
“带科研题授课”一直是学校倡导的教学模式。物理组根据学情和本组的情况立定了《对适合我校物理教学校本资源库建设的探索》的课题。我们以备研组为单位,将每学期的教学资料上传至组内汇总,各年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内容应用。下一步我们还要将问题按照不同的易、中、难程度进行整理,便于针对不同的程度的学生所使用。在校本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每位教师将自己辛勤的工作成果上传的同时也在享用他人的成果。正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在学校“追求卓越,共同发展”的共同愿景引领下,多年来来物理组的老师们在不断学习的同时,对教学工作进行着探讨和研究。工作得到了领导、家长、和学生的认可。每年都有多名教师的课例、论文获奖。物理组也曾两次荣获区级“青年先锋号”的称号。荣誉的取得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认可。新的教育改革将使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只有在不断学习中不断创新才会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