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给母亲
2017-11-10 10:38:38.0 作者:159zx
外语组 李坤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篇作家贾平凹的散文《写给母亲》。其实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我着实感到惭愧,因为实在读书不多;借口总有很多,上班忙,看孩子类,其实归根到底,就是不能静下心来,安安静静地读一本书。手机时代,于是我在视频网站发现了董卿策划并主持的“朗读者”。这档节目,每期以一个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几期看下来,我受到了不小的触动,因为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读书,也能让人产生共鸣。而让我产生最大共鸣,给我最大震憾的,是演员斯琴高娃朗读的贾平凹所写的《写给母亲》。于是,我静下心来,阅读了这篇散文。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小段。
人活着的时候,只是事情多,不计较白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算一算,再有二十天,我妈就三周年了。
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她就死了。常说人死如睡,可睡的人是知道要睡去,睡在了床上,却并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睡着的呀。
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谁想哩,妈想哩!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往往错过吃饭时间,熬夜太久,就要打喷嚏,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
我妈在牵挂着我,她并不以为她已经死了,我更是觉得我妈还在,尤其我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这种感觉就十分强烈。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地朝右边扭过头去。
这是2010年贾平凹写给母亲的悼文,一个思念母亲的儿子的心声。整个文章语言平淡,细碎琐屑如话家常。他没有用一个形容词,没有任何拔高母亲的字句,几乎都是记录一些琐碎的事情。正如作者所说,之前“我”每打喷嚏,母亲总说“谁想哩,妈想哩!”母亲的陕西口音亲切平实,她喜爱说笑的性格亦跃然纸上。“我”写作时,母亲“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并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么”,母亲对儿子的怜爱与疼惜在这些动作与语言细节中显露无疑。而“我”放下笔去找母亲,“立上半天”“自言自语”,给照片前的香炉上香,并说上一句“我不累”,这一系列的动作细节描写,将失母后的“我”的形象鲜活地再现出来,思母而母已逝的伤痛之泪怎能不溢满双目呢!而“我出远门后”,既没有人反复叮咛,“我”有好的吃喝,也无人可送。这一部分心理细节描写,将失母后的迷惘与失落真实地刻画出来了。但这样的文字却让第一时间看过的我泪流不已。
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远逝,留给子女无涯之戚。这种思亡之痛,不同的人会有迥然不同的表达方式。之所以产生共鸣,是因为这篇散文让我想起了我的姥姥和妈妈。姥姥一辈子养育了两个女儿,妈妈和我姨。姥爷在抗美援朝中病逝,算为烈士,那时候我妈妈七岁。于是姥姥一个人拉扯大两个孩子长大,其中辛苦可想而知。孩子长大了,妈妈成家了,有了我,可我的爸爸又因为车祸去世,那时候我三岁。于是,这一个由三个女人组成的家庭就开始了相依为命的生活。我慢慢长大,而妈妈和姥姥慢慢变老。妈妈这么多年尽心地伺候老太太,众人称赞。姥姥是去年十月走的,享年97岁,寿终正寝。就像贾平凹先生说的,“人活着的时候,只是事情多,不计较白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我掐指算一算,姥姥去世已有半年了。我想,老太太走的时候,我和妈妈都感受到了贾平凹先生当时的感受;出殡的时候妈妈哭得撕心裂肺,后来这半年一直很平静,但我能感受到她对老太太的思念。我也是。我常常想起姥姥的小脚,姥姥的一颦一笑,姥姥吃了我给的青杏儿酸的有点变形的脸庞。
妈妈完成了她的使命,可她是那么思念姥姥。如今,是时候由我来孝顺妈妈了。他们两个女人把所有的福气都给了我,我有什么理由不去孝敬她呢!愿她快乐,长寿!谨以此篇,献给所有的妈妈们,愿他们长寿。也献给那些孝敬父母的孩子们,希望他们都能享受和父母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