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该忘记的东北十四年抗战》读书交流
2017-11-10 10:37:43.0 作者:159zx
——历史组
各位老师,今天给大家交流的书名为《魂兮归来——不该忘记的东北十四年抗战》。八年抗战的说法在传统的记忆中是印象比较深刻的。这种说法很容易忽视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东北军民所做的抗争。这十四年发生在黑土地上的事,借用作家萨苏的话说就是:残酷的东北十四年抗战期间,日军经常以割下抵抗者头颅头颅炫耀战功,殉国的英烈们多是留下了失去首级的躯体。东北十四年抗战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段殉国的英雄们抛却了头颅,以粉身碎骨为代价,换取这一片国土完整的历史抗争在内外交困的。这种悲壮的牺牲值得后人纪念。
本书就以东北十四年抗战为主线,描绘了在黑土地上进行不屈抗争的人物群像,他们组成了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抗日义勇军的社会成分很复杂,破产农民占50-60%,曾当过土匪的占30-40%,曾充官兵或警察的占15%,工人占6%,知识分子占4-5%。参加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有国民党人,有共产党人,有国家主义者以及无政府主义者。这些细节中不难发现,东北抗日义勇军并不是一支统一的军队,旗号不同,来源不同,甚至成员身份天差地别,甚至彼此思想立场对立。但这些形形色色的武装唯一的共同点是什么?——抗日救国。在民族危亡面前,东北大地上的那一群人,出身于共产党或国民党,出身于官兵或是土匪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搁置下了矛盾与冲突。拿起武器,团结起来共同抗日。我认为这是回看这段历史时最引起我动容的
本书让我另一个称道的地方是,借用了大量一手材料描绘在东北大地上的抗争,包括口述史材料,中方及日方的报纸档案,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书中开篇一章描述的就是九一八事变中著名的“不抵抗政策”。书中运用了大量史料描绘事变之前各方的行动、判断和反应。“不抵抗”一词虽然说来容易,但背后隐藏了太多各方势力的暗中博弈。事变之后对于日本的不抵抗政策源于蒋介石和张学良对于局势的严重误判。日本当时政府和军部具有重重矛盾,九一八事变爆发是军部跳过政府策划的。基于这一点认识上的失误,蒋介石和张学良甚至东北将领才会有后来的极力避免与在东北的日军交战,进而产生了“不抵抗政策”。但不论动因为何,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于东北殖民掠夺以及东北沦陷十四年是不争的事实。它直接导致了日本对东北资源的掠夺,而这些资源反而运用到侵略中国侵略亚洲的战争中。这是“不抵抗政策”所造成的恶果。
本书最让我动容的是,义勇军所要面对的是拥有精良制式武器的日本军队。书中补充了多组图片。仔细观察,图片中日本士兵除了制服皮靴外身上还统一穿有一件装备。就是这个由钢制成的防护服,这件好像冷兵器时代士兵盔甲的东西为什么会出现在东北战场上?日军不惜牺牲士兵灵活性而装备的这类护甲,防护的是什么呢? 恰恰是东北抗日战场上军民所使用的这些大刀长矛,原始而落后的武器。义勇军正是用这些简陋的武器给日本侵略军制造着实实在在的威胁。在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大背景下,这种抵抗更尤为可贵。
总而言之,本书补充了我在抗战史阅读中的空缺。以往读书总是看一些关于抗战中重大主要战役的资料,这些宏观描述的著作勾勒的是正面战场情况,军人牺牲的悲壮值得人们肃然起敬。但十四年抗战中,更多活跃在敌后战场上默默抗争的人也同样值得纪念。在国难当头时,普通人英勇的反抗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让这段历史更加鲜活。